
“喝 3 斤白酒、跨两场酒局,靠智驾系统开 20 公里回家”—— 近日这类引发热议的新闻,实则暴露了智能驾驶领域最危险的认知陷阱。当公众为 “醉驾 + 智驾” 的 “幸运” 唏嘘时,一个更值得警惕的问题浮出水面:能让醉酒者 “代驾” 的智驾系统,真的等同于自动驾驶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技术标准、系统本质到法律界定,这场看似 “成功” 的行驶,恰恰印证了智能驾驶与自动驾驶的本质区别。
技术分级的铁律:L2 级 “辅助” 绝非 “自动”要厘清这一问题,首先需回归全球通用的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根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40429-2021)与国际 SAE 标准,当前量产车搭载的 “智驾系统” 几乎全为 L2 级组合驾驶辅助,而自动驾驶的门槛至少需达到 L3 级以上。二者的核心差异如同 “拐杖” 与 “代驾”:
展开剩余81% L2 级辅助驾驶:需驾驶员与系统 “共担驾驶任务”,系统仅能完成车道居中、跟车巡航等单项操作,且依赖驾驶员持续监控 —— 就像拐杖能辅助行走,但使用者必须掌控平衡与方向; L3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可在特定场景下(如高速路)完全接管驾驶,仅在极限情况需人类接管,这才具备 “自动” 的核心特征。新闻中男子所驾车辆的智驾系统,本质是 L2 级技术范畴。这类系统的传感器以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为主,成本不足 2 万元,决策逻辑基于简单的 “if-else” 规则,无法应对施工路段、突发横穿行人等复杂场景。其能行驶 20 公里,更多是依赖 “深夜车少、路况简单” 的侥幸,而非技术可靠性 —— 正如杭州类似案例中,车主需加装 “智驾神器” 欺骗方向盘检测系统,才能让辅助功能持续运行,这恰恰证明系统设计的初衷是 “人机共驾”,而非独立驾驶。
系统本质的真相:“辅助” 如何被误读为 “自动”公众将智驾等同于自动驾驶的误区,源于对技术原理的认知偏差。L2 级智驾系统的核心逻辑是 “增强人类驾驶”,而非 “替代人类驾驶”,其存在三重无法突破的局限性:
感知能力有限:缺乏激光雷达与高精地图的加持,仅靠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易受强光、暴雨等环境干扰,对静态障碍物(如掉落的货物)可能 “视而不见”; 决策依赖规则:无法像人类驾驶员一样处理 “无先例” 场景,例如遇红灯时救护车鸣笛示意,系统会因未预设规则而陷入停滞; 安全设计绑定人工:根据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信部的最新要求,所有 L2 级系统必须配备驾驶员监测功能,一旦检测到脱手、睡眠等状态,需立即通过震动、限速等方式强制提醒接管,且该功能不得被关闭。新闻中男子喝 3 斤白酒后,已完全丧失驾驶能力与应急接管能力,其车辆能行驶 20 公里,本质是系统在 “被动执行预设程序”,而非 “主动完成驾驶决策”。这与崂山道士的 “穿墙术” 看似神奇,实则是对规律的误读 —— 前者是技术辅助下的侥幸,后者是文学想象中的幻术,均非真实的 “自动” 能力。
法律界定的红线:驾驶员永远是第一责任人从法律层面看,“酒后智驾” 不仅与自动驾驶无关,更是明确的违法行为。我国《刑法》第 133 条之一明确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构成危险驾驶罪,而智能驾驶系统的存在无法豁免驾驶员的主体责任。杭州临平区法院曾审理类似案件:男子酒后使用 L2 级智驾系统,加装 “智驾神器” 后在主驾无人状态行驶 20 分钟,最终因血液酒精含量达 114.5mg/100ml 被判拘役一个月十五日。
法院的判决逻辑清晰揭示了法律边界:即使搭载智驾系统,驾驶员仍需对驾驶安全负全责。这一认定与监管政策完全一致 ——2025 年 8 月两部门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企业不得在宣传中暗示智驾系统为自动驾驶,必须在用户手册与车载系统中显著提示 “需全程人工监控”,防止驾驶员滥用。新闻中男子的行为,本质是利用技术漏洞挑战法律红线,而非享受 “自动驾驶” 的便利。
认知纠偏的关键:技术进步不能替代安全敬畏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目的是提升行车安全,而非纵容违法行为。要避免 “酒后智驾” 这类危险事件重演,需从企业、公众、监管三方形成合力:
企业需规范宣传:不得使用 “自动驾驶”“无人驾驭” 等夸大表述,对系统能力与边界进行真实披露,例如在激活智驾功能前强制播放安全提示视频; 公众需建立正确认知:明确 “智驾 = 辅助驾驶”,牢记 “双手不离方向盘、注意力不离开路面” 的使用准则,拒绝 “智驾神器” 等作弊装置; 监管需强化落地执行:对夸大宣传的企业开展专项核查,对使用智驾系统违法驾驶的行为依法严惩,通过案例警示形成震慑。注意:“自动” 未至,安全先行20 公里的酒后智驾路程,不是自动驾驶技术的证明,而是认知误区的警钟。当前的智能驾驶系统,正如初学走路时的扶手,能提供支撑却不能替代行走;而自动驾驶则是成熟的代步工具,需经历技术、法律、伦理的多重考验才能真正落地。
当我们为技术进步欢呼时,更应坚守安全底线:自动驾驶或许是未来的方向,但在今天,每一位驾驶员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 智驾系统是 “助手” 而非 “司机”,醉酒后依赖智驾行驶,不是 “科技赋能”,而是拿生命赌博。唯有敬畏法律、理解技术,才能让智能驾驶真正服务于安全,而非沦为危险的借口。
发布于:上海市泓川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